陰雨濛濛的早晨,在穿過雪山隧道之後,天色瞬間豁然開朗!
「瘋台灣‧設計學旅」今日來到舊稱「噶瑪蘭」的宜蘭,帶領廈門的設計師群,從建築與地景中感受宜蘭醇厚的在地文化與城市美學。位於台灣東北部的宜蘭有著依山傍海的絕美景觀,在兼容了漢人與原住民的文化後,宜蘭民眾對於自己這塊土地有著特殊及深厚的情感,所以縣政府在城市建設上也盡可能保有歷史與文化的痕跡,不因經濟建設而加以破壞。
以建築描景,認識「村落美學」─ 蘭陽博物館
宜蘭的城市巡禮第一站來到了建築大師 姚仁喜先生的作品─「蘭陽博物館」,耗資 11 億興建而成的「蘭陽博物館」以建築描景,姚仁喜建築師擷取東北角海岸的特色地景─單面山為建築外觀靈感,隱喻蘭陽平原山海共生的結構,而一片片的鑄鋁與石板材依照韋瓦第《四季》的音符數量拼接,成為凝固的樂曲,也象徵著蘭陽平原上一塊塊交織的四季稻田,隨著海風及歲月的侵蝕緩緩地融入自然之中。
在這棟從歷史遺跡拔地而起的經典建築之下,瘋設計也特別邀請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前局長林秋芳女士,與設計學員們暢談她在宜蘭這片土地上所推動的文化故事。林秋芳局長曾任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秘書長、國家文藝基金會創會獎助處組長,在擔任文化局長五年的時間中,致力推動「村落美學」,培養基層人民的文化美感,並跨鄉鎮、跨領域地推廣美學的價值。
在了解學員們的背景後,林秋芳局長在演講的開頭就提點了「設計,是為使用者服務」的重要概念,她認為自己也是一位城市設計師,為了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認識宜蘭,所以她主導各式文創活動,更積極透過「水田音樂會」、「宜蘭椅」等國際性活動讓在地色彩結合外來力量,給予世界另一個看宜蘭的不同角度。這樣多年耕耘的結果,也讓許多藝術、文史、設計工作者都紛紛移居至宜蘭,無形中厚積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再搭配相應的建築景觀如蘭陽博物館、羅東文化工場,從軟體到硬體都用文化設計的思維來服務每一位居住或停留在宜蘭的朋友。
短短一小時的分享課程中,設計學員們跟著林秋芳局長從歷史背景、政治關係到文化實踐等面向認識了這個美麗的後山城市,在對於城市美學的營造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無不積極做筆記並把握機會與林局長請益交流,度過了充實的上午。
用歷史文化形塑在地城市美學 ─ 羅東文化工場
午後,學員們來到了另一座宜蘭知名的文創建築─「羅東文化工場」。歷時 14 年才興建完成的「羅東文化工場」不僅是羅東鎮民的生態公園更是藝文展演活動的最佳舞台。第 49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首度移師戶外,選擇了「羅東文化工場」做為迎接國際巨星的場域,也讓這棟揉合羅東歷史文化與當代美學的地景藝術館聲名大噪。
「羅東文化工場」由知名建築師─黃聲遠先生一手打造,建築概念來自羅東過去繁榮的林業,所以在文化工場中的空間安排、材料質感都可見舊時儲木池、鋸木廠成堆木材堆疊的意象。黃聲遠建築師在設計之初,花了一番心血與時間觀察這塊土地與城鎮之間的互動,所以最後選擇在水平面上撐起一座大棚架,將城市視野還給居民,登上天空藝廊的每一位訪客都能平等享有同樣的開闊景觀,而中段保留出來的公共空間留給大眾休憩使用,也點出了宜蘭以公共工程還地於民的用心。
在這座巨大的地景藝術建築中,不僅外觀,連材質都呼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巍峨聳立的六根空心鐵柱,看似鏽蝕,其實是刻意以鏽跡保護內裡,並以不同的樹木葉形蝕刻於上,象徵太平山林業的發展;而工場中隨處可見的清水模塊則包覆了杉木板,透出的杉木紋理為簡單的水泥模增添獨到特色。而站在天空藝廊往下看,地上刻畫著運送林木的五分車軌跡,而穿過屋頂的日光撒下,彷彿一根根漂浮在儲木池中的原木,歷史涵義深刻。
除了建築本身的巧思外,「羅東文化工場」也請來了日本建築師 藤森照信,在淨高 18 公尺的大棚架下搭建了一座空中茶屋─「老懂軒」,底部造型為茶壼狀的「老懂軒」茶屋,長3.9公尺、寬2.4公尺、高2.7公尺,是以台灣檜木、泥土、銅板、鋼索等材料花費4個月才完成的公共藝術,內部面積2坪大、設有 1 張茶桌,可讓遊客進入體驗品茗。完成時,宜蘭縣文化局更找來 200 位當地民眾一同抬起茶屋、協助定位,讓民眾也參與了這件藝術品的完成。
「羅東文化工場」的建造如同層層文化從土地裡生根發芽而出,不已經濟發展考量出發,而是全盤以歷史保存、文化展演、在地服務等觀念去設計打造,這樣的建築概念也讓學員們上了特別的一課,並引導他們嘗試跳脫傳統思維來面對設計項目。所謂在地文化設計,也是讓外來訪客認識自己家鄉的方式,在導覽的最後,解說人員也拋出了一個問題給學員:「羅東文化工場可以說出羅東鎮的歷史文化故事,如果是你們,會如何透過在地建設來介紹自己的家鄉故事呢?」
第三天的「瘋學旅」完整且充實的帶領學員認識城市美學與在地文化的實踐,明天開始將有多位台灣知名設計師、文史工作者輪番上陣,為學員們帶來深入且精闢的設計課程,歡迎大家持續跟著瘋設計的腳步一同「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