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再生地圖》:十年一刻,回望這些年開枝散葉的改造典範
這些年,台灣出現許多老屋改造的咖啡店、書店、展演空間或文創園區,你也深深被老屋改造後、那獨具歷史韻味的美感吸引嗎?其實,會出現這樣的城市景觀,可以從十年前談起。
2008 年,台南民間發起的「老屋欣力」掀起全台老屋改造的熱潮,也為當地文創產業、城市行銷寫下輝煌的新篇章;2011 年,台北市府開始與民間合作,啟動一系列「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URS),創下許多公有空間活化的案例。
此後,台灣就像踏上了空間活化之路的「黃金十年」,許多精采改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席捲各大建築獎,更催生了像「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古都保存再生基金會」這類鼓勵空間再生的獎項與組織,族繁不及備載。
從萌芽到開枝散葉,這些案例早已超越改造本身,昇華為推動「設計思考」和「社會創新」的動能。《瘋設計》將每週帶您回顧一項案例,從創新的設計到面臨的挑戰、解決的問題,拼湊出屬於這塊土地的《空間再生地圖》。
小檔案|Vol.2|南機拌飯|Nanji Rice|2016 年
於台北市南機場公寓地下室,由「地下勞動合作社」經營供社群工作、社會實驗、社區生活交流的空間,分租的夥伴團體有「人生百味」、「夢想城鄉協會」。曾獲 2019 年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為地方社區創新的示範案例。
現代社區的雛形 ——「南機場公寓」的前世今生
「南機場」前身為日軍的軍用機場,戰後隨城市化發展,吸引大量軍民來此定居,但因位處低窪,常鬧水災,長年有居民家屋毀壞、無家可歸的問題,直到 1959 年發生了八七水災,才催生了分三期興建的社區型集合住宅:「南機場公寓」。
「南機場公寓」設有許多我們很熟悉的現代設計,例如:當時相當少見的五層樓公寓、迴旋樓梯和全國第一座設有沖水馬桶的住宅,全區還設有獨立的汙水處理場、水庫、地下電纜,住在高樓層的住戶甚至不用下樓倒垃圾,只要將垃圾投入垃圾投放口、送至集中處即可。
社區周邊規畫也很完善,包含旁邊就設有學校(現忠義國小)、菜市場和社區避難中心,這些以「生活圈」概念進行的規畫,都讓它在當年贏得「現代示範社區」的美名,甚至吸引來自菲律賓、印尼、泰國的專家前來觀摩。
只是,因應社會需求的設計,終究得面臨被社會淘汰的一天。南機場每戶大小僅 8 至 12 坪,已不敷現代家庭使用,隨人口移出,社區開始出現外牆碎灰、內牆斑駁、牆壁滲水、違章建築等問題,環境因管理不善而變得髒亂,當年榮景已不復見。
在地下室「拌飯」,也將社區關係重新拌在一起
其中,二期公寓(現忠恕社區)的地下室有個特殊設計 —— 可容納上百個攤商的傳統市場。為因應這項需求,當初這裡的中庭採低陷設計,即使地下一樓仍有自然採光和透視感,只是年久失修,優勢被淡忘,直到 2015 年,台北市政府結束了傳統市場的經營,轉而標租尋求活化,一切才有轉機。
2016年初,正在尋找工作室的「地下勞動合作社」,發現了這個地下室,決定以社區規劃的專長發起「南機拌飯基地再生計畫」,讓這裡重見天日。他們先是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探訪社區,理解不同世代居民的生活需求、習慣和意見,取得共識後才正式改造。
接著,他們翻新了地面與牆面,將拆卸下來的廢棄木棧板條重製成移動式隔板牆,重新架設燈光位置、配置裝飾性光源,還將回收來的廢棄課桌板做成裝置藝術。改造過後,灰矇矇的地下室,搖身變成明亮、寬敞、設備齊全、符合現代機能的基地。
從歷史空間的活化中,再造新社區經濟典範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其中一側被改造成大型社區廚房,定期舉辦共食活動,讓不同世代的社區居民或關心社區議題的人們在此交流,也藉此建立完善的社區安全網絡,大家甚至還曾一起做便當,再親自發送給在台北車站周邊的街友。
當年「南機拌飯」開幕之際,還邀請到日本「黃金町區務管理中心」事務局長山野真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康旻杰、桃園「內壢里社區藝術行動計畫」主持人陳冠華、台南《振興聞》街道特刊創辦人高耀威等重要人士,前來觀摩與交流。
如今,六年過去,這裡已舉辦無數如:社區廚房(剩食共享、共煮送餐、料理交流課)、互助修理站(小家電檢修)、在地市集(社群聯合籌辦)等活動,成為空間改造、社區創新的典範,2019 年還曾獲得「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肯定。
與其說,「南機拌飯」再生了這個荒廢的地下室,不如說,它為這個極具時代意義的空間,創生了一種屬於新的社區連接以及社會經濟模式。
採訪、撰文:LC
圖片與資料來源:南機拌飯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商店會員
追蹤瘋設計臉書,美學素養立刻 Level Up!
延伸閱讀
台灣案例:2019 金點設計獎總回顧|反映永續循環、老屋新生、跨域策展新趨勢
國際案例:除去隔間、染上新色,煥然重生的馬德里老屋Witiza Apar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