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瘋設計專欄-瘋狂且執著的進化之路
2019年瘋設計迎來十周年,而團隊的「#10YearChallenge」 跨足建築,室內,設計,藝術,美學與展覽領域不斷嘗試與突破。「十年瘋設計」將透過挖掘每個專業領域的狂人,帶大家一起走入瘋狂且執著的進化之路,繼續挑戰下一個十年。
Q1.Jimmy是誰?請簡短介紹你自己
我是張漢寧也可以叫我Jimmy ,工業設計協會歷屆最年輕的理事長,也是桔禾創意執行長。我們以「使用工業設計的方式做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所以我覺得自己做的是「產業設計」,非商品設計。
Q2.請描述自己的創作風格
30歲時,我的商品設計以拉近與人的距離為主旨,力求童趣、平價。40歲後,我的商品力求製造能力與行銷,加強思考市場需求並加入表現形態與傳達意涵。
Q3.像和不像自己的作品分別是哪些?
像自己的作品是「世大運火炬-君子之爭」,具有文化厚度與深度意涵,且不難被理解;不像自己的作品是藝術類型,畢竟自己是工業設計背景,所有的學習都與藝術沒有交集。透過多場城市規劃與相關活動,才有機會接觸。從有點排斥到互相理解,慢慢從中摸索出一套溝通方式。因為了解不同領域的創作方式,讓自己做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作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Q4.2009年時你在做什麼?
那一年剛和初次創業的夥伴拆夥,正式獨立出來設立桔禾創意,且同時是新婚狀態。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全新的一年,新的人生剛開始。
Q5.2029年時你會在做什麼?
十年後孩子都15歲了,希望到時我能…每一年內都有3-4個月的假可以專心陪他們。我不想錯過他們的成長期,至少寒暑假是可以專心陪伴他們的。
他是 Jimmy總監,在我們專訪開始前,先為我們簡答上述5個題目。他簡單的話語裡面充滿了深思熟慮,十分符合他的個性。而整場專訪過程中如同開頭簡答時的感受,Jimmy妙語如珠的闡述每個作品和意念,中間不時穿插一些幽默的話語,讓不斷提出問題的編輯們都能輕鬆地吸收他所傳達的資訊。
|工業設計到地方產業,是創意到創業的路程
高中就讀美工科的Jimmy因愛畫圖不愛念書,因此考上當時低門檻,重手繪的工業設計類科,展開一系列無心插柳柳橙汁的商品設計之路。當年他憑著「立體感強烈、擅長手繪、喜歡跑工廠實習」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創作空間。接著因獲得國內外大獎,有了媒體曝光的機會,因而被香港品牌聘僱為國外品牌設計師。那段共兩年的工作時間,他接觸各國不同文化與了解工廠所有狀況。從中也累積不少國內外工作經驗與人脈,因此才有了「翻轉地方產業」的基礎想法。
|以文化為基底,輔以創意轉化成為產業,才是「文創」
Jimmy是業界第一個對「文創」提出實質定義的人,因為對工廠好奇與不斷挖掘,而萌生「產業轉型」的念頭。「台灣有很強的技術團隊,就是這些以代工起家的工廠。因為台灣人的個性,對每項工作都鑽研很深,所以沒有他們做不出來的東西。」Jimmy不斷強調他重視產業轉型的原因「可惜,很多工廠都不知道自己還能在做什麼。我們都不希望程載著文化基底的技術就此中斷,所以用『創意』來轉換他們現有技術,發展出新的商品,讓文化得以被傳承。」
以他自身的商品為例,桔禾創意的代表作開薪小豬與肉片,製作工廠原是芭比娃娃的代工廠。當Jimmy與工廠接觸時,對方的想法僅在開發出更多不同的「娃娃」,因此Jimmy帶著團隊解構工廠技術與材料,重新組裝出實用又可愛的創意商品。這個連瘋設計編輯都組團購的商品,有著Jimmy幽默風格的創意-撲滿的部分是肉片,購入開薪小豬之後,只需添購肉片就可以擴充撲滿空間,完全實現「養豬」的概念。
現在的文創只談及文化與創意,講究「人的溫度」多於「獲利」,因此發展出許多「少量」的手作商品;加上最近盛行3D列印, 幫助prototype快速產出,雖然降低初期成本,但也因此造成商品開發者缺乏產業線概念,反而增加後期生產困難。Jimmy認為,少了產業概念的文創,自然無法永續經營。當我們將產業生態放進去商品開發時,正向的商品產業才得以運轉。
這些思考過程與體認,都是從小就常跑工廠累積下來的眼界與經驗值,因此他十分鼓勵想投入商品設計的朋友們「多跑工廠,深入了解產業結構」!
|翻轉的動力,都是為傳承
孩子永遠都是人們心中最軟的一塊,對Jimmy來說是如此,他的合作夥伴、客戶也是。曾經有一個工廠老闆,因為聽不進年少的Jimmy對他的工廠提出各種改革想法,而拒他於千里。幾年後這位老闆主動聯繫Jimmy,請他再為工廠轉型提供建議。
改變這位老闆的是什麼呢?「因為有孫子啦,工廠要給第二代接手的時候,老闆就會認真想他要給孫子怎樣的未來?自己這麼辛苦過來,也要讓兒孫繼續吃同樣的苦嗎?」Jimmy感同身受的描述「真的不管自己多努力,社會就是定義他是代工廠,是黑手。他想翻轉家族在社會的觀感,讓兒子可以用現在的根基繼續經營得順利,全都是為了『傳承』。只有這樣的動力,才能驅使這些舊工廠接受轉型。」
|創新是溝通的流程,不是流血的革命
說了那麼多產業轉型與傳承,與政府的合作又是如何運作的呢?「我們從2011年台北市申請設計之都那時開始接公部門的案件,第一個是文建會的生活美學計畫」Jimmy條理分明的為我們解說公部門面臨的問題,「公部門的狀況跟工廠很像,想要改變但不知從何著手」。
Jimmy擅長將感覺與感情融進去作品裡,但對人的溝通卻非常的理智,很少感情用事。他說,工業設計圈有句玩笑話:「工業設計是睡一覺起來,發現自己被劃入文化創意產業。」這表示文化與產業(文化部與經濟部)對彼此有很多的不理解。於是他想先做體制內的改變,先從「溝通」開始。「我就想以『外部』的角色提出不同的建議。只要有個個縣市單位做了新的前例,其他單位就回不去了」他如此計畫著,也因此持續不斷的承接公部門各種類型的案件,一直到最近一場2019台灣燈會在屏東。
「創新是溝通的流程,不是流血革命」這就是他做出許多突破的中心主軸。
在訪問的最後提到年輕世代的設計環境,他有感而發說,現在的年輕設計師遇到的困難,應該就是對自身文化的自卑感。「代表台灣的文化很多,原住民圖騰、客家花布、民國初期的東方特色……等,台灣具有融合種文化的特性但缺少凝聚共識;除此之外,還缺少積極培養國際型知名設計師的規劃」。
已將翻轉文創思維視為己任的Jimmy張漢寧,期許自己與工業設計協會都能竭盡所能為產業發展投入心力,而如此不設限自我發展之路的工業設計師的確是個瘋狂人物,無誤。
攝影/AJune
採訪/斯塔拉
撰文/艾莉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