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

跨時空的時代拼貼「城事轍跡」城市記憶|2024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吳芊頤專訪

RICL9765s (1)

2024 年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以「城事轍跡」為主題,活動自 10/2 ~ 11/3 日於捷運北門站周邊展開。計劃透過 3 組地景公共藝術作品,從地圖、聲音、物件等靈感具象過往的歷史記憶,探尋臺北城的發展脈絡並展望未來。

今年的藝術作品包含《臺北脈動》——展現歷史場域與交通匯集變遷《遺跡之音》——透過聲音藝術表現「人與城市」的哲學思考《鑄器賦形》——多層物件符號拼貼,融入記憶痕跡以及數位互動作品「北城時光機」——將歷史故事視覺化,結合現代數位技術,增強觀眾的互動體驗。


這次的台北地景藝術節,邀請到藝術家吳芊頤 (chien yi wu),與來自世界各地,對台北這片土地有感情的民眾,共創其中一件地景裝置藝術作品。

藝術家單純的質地,關注日常性的現象與文化,思考符號本身與其介面的關係,有別於繪畫的堆疊筆觸,更喜歡運用膠帶做實驗,將日常物件與風景,重新利用色塊,組成一種新的觀看方式。1987 生於台灣台中,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專注於複合媒材的裝置藝術創作,過去的駐村、出訪日本等國的經驗,讓她培養出一雙透徹當地,善於觀察的眼睛。

橫濱窗景詩。Photo Credit:吳芊頤工作室

藝術家擅長以自己的方式,將膠帶編碼組構,形成具獨特語彙的視覺圖像。不侷限自我在室內展覽、公共藝術裝置,藝術家希望透過媒材,介入不同的空間建築中,產生意義並製造觀念上的辯證關係。

過去的系列作品『微型百貨』探討網路消費文化的符碼;『窗景的空間詩』呈現台灣黑鐵窗花的城市美學;臉書 Facebook 也曾邀請她擔任台灣辦公室代表的室內裝置藝術家。藝術生涯參與各種跨域合作計畫,透過文化與材料上的融合,工作坊等互動,使創作能量相互整合,讓作品產生與當地的多元連結。走過的路途積累,也讓她的能量注入這次 2024 台北地景藝術節的藝術創作中。

Taipei
Photo Credit:吳芊頤工作室
Taipei
Photo Credit:吳芊頤工作室
Photo Credit:吳芊頤工作室

藝術共創工作坊,成為創作的里程碑

藝術家吳芊頤分享,這次的藝術共創工作坊,也是她創作領域的一個里程碑——跳脫純膠帶的運用,使用日常的現成物作為創作媒材,將城市元素化為拼貼色塊,供過路人們在等待的時光,以自我的辯證過程,更了解北門這塊瑰土。

她在事前田野調查,運用當地歷史軌跡的紅磚瓦、混凝土等現成媒材紙塊,經由北門周遭地理及歷史故事的解說,讓大家了解這塊基地曾歷經的用途和生活方式——卡典西德作為媒材,用拼貼的方式去想像過去做為修理槍砲、鐵路的維修、火車廠整備等等的工具樣貌,之後將創作出的圖形,編排後加覆於創作地圖中,像素般的色塊,經過手工裁切與拼貼,扁平均質,卻又能看出工作坊中不同人們的個性,讓最終作品成為一個百花齊放的靈魂匯集地。

Photo Credit:吳芊頤工作室
Photo Credit:吳芊頤工作室
Taipei
Photo Credit:吳芊頤工作室

Photo Credit:吳芊頤工作室
Photo Credit:吳芊頤工作室

過路人們的目光凝結點,時空的交匯

在與當地居民的藝術共創工作坊中,從無到有的建構過程,製造一個真實與想像中的介質空間,拼湊屬於自身的地景故事,同時也黏貼出與這片土地的連結。藝術家認為,公共藝術裝置比起展現自己,更重要的是透過眾人的眼睛,看向這座生活的城——創作地圖中的留白,將成為過路人們的目光凝結點,時空的交匯。

Taipei
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特別的是,藝術家在公車站牌的創作地圖中,同樣藏匿一些符碼「線索」,走近一看,就能發現她運用藝術共創工作坊中,眾人的創作素材為基底,創造出槍砲等圖案,而藝術共創工作坊中,眾人手裁代表個性的圖案,也彷彿待尋找的寶藏般,等著大家來發現其中潛藏的意趣。

Taipei
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而藝術家在共創過程中,與我們分享,有位阿嬤每天都在北門 1 號出口的公車亭,以這裡為家,她也有一輛記憶的火車圖案車體,承載許多記憶與物件。遺留的清代磚牆遺址,與現在的城市街景形成對比,散發出溫暖的質地。

「這是我與工作坊參與者,重新建構拼貼的磚牆,將延續磚的結構、延續城市的精神。

你可以從縫細裡、建築元素裡,看到這些時代變化,並從拼貼中看到修復的痕跡,拼貼可以是一種修補再造,介入熟悉日常風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