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設計

自由不羈的烏托邦,吳書原在城市裡打造新荒野美|2024大巨蛋公共藝術

RICL5565-1024×682-1

倘若每個景觀設計師的腦袋裡,都有一個夢想中的烏托邦模樣,那麼,對於吳書原而言,便該是「自由不羈的荒野」。

過去,我們總覺得物以稀為貴,外國的月亮也總是顯得比較圓,於是若要闢建一片園林,便要把最昂貴流行的,例如日本松柏,例如法式幾何庭園,齊齊整整地模仿一番才是設計,才是美學。然而,外來種抑或價昂,又或像落羽松、黑板樹等,雖能在台灣生長良好,但因竄根性強,會有破壞道路或地基等問題產生。

歷經英國求學、工作的吳書原,知曉每塊土地都有它的美與價值,於是回國數年以來,也以一件件的作品告訴人們,景觀設計不該是慾望的投射,而是能自信長成自己的模樣。

攝影|Richard Chang

要能長成自己,首要是誠實面對自我。「我們的設計教育,不斷讓學生去看世界,但我們不曾看到自己。」由於台灣地貌豐富,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再加上農業改良的實力,能讓高海拔植物,健康生活在低海拔平地。於是,看似尋常的植物,在設計師在閱讀、認識這片土地之後,重新發現與設計,將台灣各海拔植物群像,微縮在一方地景之中,最終讓你我在台中花博的后里森林公園,看到台灣不同於他人的自信,也看見了奇蹟般的新世界。

而這項屬於台灣的奇蹟與驕傲,吳書原也讓它再度臨現在松菸大巨蛋園區。吳書原爬梳周遭地景,發現現有的棕櫚植物群等,僅只是被集中在零星的綠地上,找不到設計的脈絡。過往,一株都不能少的慣有思維,讓綠地宛如臨時安置的組合屋,不僅不利於植物健全生長,更難能為人們帶來生活的留白,成為都市裡真正的休憩空間。

攝影|Richard Chang

「有沒有辦法,重新開啟一種當代植物美學的想像?」吳書原如此思考。於是,他憑藉自己對台灣植物長期深耕的認識與自信,以自由不羈的姿態,模糊海拔界線,將不同海拔、能良好生長的台灣原生植物,化生成《迴旋荒園》。這一次,他更是特別挑選了許多誘蝶的植物,希望這個壓縮台灣地景,既真實又虛幻的五感空間,能在動植物的共存共舞中,向市民傳遞新的美學想像。

作品《迴旋荒園》 攝影|Richard Chang

人們可以隨著與《迴旋荒園》共生的藝術裝置,也就是曾令理的作品《時光流環》,自在親近那高低錯落,宛如一座座綠島的原生植物。又或者,也能走進蜿蜒的碎石路上,在自由生長的原生草木之間,享受到設計師在平常登山時,所喜愛的那種獨步山林間,天地一人的寧靜漫遊。

攝影|Richard Chang

說起自由、無拘束的自然模樣,不能不提在新落成的桃園兒童美術館的美麗草皮。吳書原以對台灣氣候與植披的了解,說服了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山本理顯,以二十餘種台灣野草取代單一草皮。在斜度三十度的斜屋頂挑戰,以及兩年實驗之後,最終讓純白斜屋頂建築不擔心會有尋常草皮半年枯黃的問題,更有了細緻的自然感受。

景觀設計,不該侷限在被框起來的空間範圍內,更不該只是建築的點綴。「一個好的空間,應該要開放到四面八方的人,都能自由進出的程度。」當人們多以建築為先,再去思考景觀的配合時,吳書原卻提醒著我們,要有臨山俯瞰的視野高度。我們回溯遠古自然地景,建築其實是在景觀裡的裝置,而不是唯一主角。於是不能忘記,我們與萬物之間,當和諧共存,而非以己身的存在或慾望為尊。

攝影|Richard Chang

設計師在採訪前,才剛重新翻閱了《湖濱散記》等書,也剛從雪山下來。他分享道,學設計的重點,其實是思考。無論閱讀或登山等各式人生體驗,都能讓他重新省思「成功」的定義,也讓他一再練習「放下」。「爬山是精神的修煉,會讓我思考自己的人生,有沒有一些多餘的東西。從很多慾望中出來,那就自由了。」

昂貴的物質、遠播的名聲,都是能卸除的行李,而自由自在的心裡,也沒有到不了的夢想。「想做的事情不用夢,隨時都可以做。」對吳書原而言,因為足夠了解自己,也不受他人價值觀左右,於是想做的事也無需遠大,「無所事事的坐在這裡,也很好。」或許我們從都市叢林走進《迴旋荒園》時,也能在自然草木裡,放下慾念的執著,單純享受生命的盛開,享受自由的無限可能。

攝影|Richard Chang

採訪.撰文|清歌
攝影|Richard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