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日本熊本的藝術家 楠本真理子(Mariko Kusumoto) 專注於兩種全然不同的藝術作品:金屬製品和纖維藝術,這兩種藝術作品使用的媒材天差地別。金屬創作顯現其堅毅,纖維織品創作則柔軟而夢幻,以熱定型技術將聚酯纖維、尼龍和棉布等不同材質的布料,改變成為夢幻般的藝術品。
本次透過線上對談,我們邀請楠本真理子(Mariko Kusumoto)親自和我們聊聊這些夢幻的纖維藝術作品們,以及它們曾帶她走過的奇幻創作旅程。(以下稱楠本)
Q:你在學時期就很喜歡金屬製品,金屬在創意藝術中比起纖維織品來說較古老又堅硬,但你後來為了什麼開始使用這些新的纖維媒材?你製作上曾碰到任何困難或是難忘的經驗嗎?
楠本:我於藝術大學就學時先是選擇了油畫作為主修,到高年級時可以重新選擇主修版畫或油畫,我就在那時候選擇轉以金屬作為版畫媒材的創作。
對我來說金屬是我自小就很熟悉的,我在一座建立四百年的佛寺長大,周遭總是圍繞著美麗的大地和古文物,像退了色的木製畫作,屋頂滴落了幾世紀來的雨滴而在石頭上刻出的凹槽等。我也對那些技藝精湛的佛寺工藝品著迷,將那些祭壇上的裝飾擦亮是我的日常工作,這讓我一直對金屬感到興趣。
大學時我學到光刻技術(photo-etching techniques,一種光蝕刻切割的晶體表面工藝技術),這也讓我更加對金屬製作著迷,喜愛它更勝在紙上的平面創作。在學習過金屬雕塑的一個短課程後,我開始使用光刻技術製作3D金屬雕塑,我以金屬創作大約18年,約8年前開始以纖維織品(fabric)作為創作媒材。
從1995 年起,金屬的結構一直是我著重的,但在2013 年,在完成了一個非常複雜且具有挑戰性技術的金屬作品後,我覺得有必要放棄使用純粹的實物表現。我想做一些更抽象和有機的事情,並用不同的媒材。這便成就了我的纖維創作。
纖維織品和金屬製品是完全相反的,我喜歡它的柔軟溫和,以及它半透明空氣般的天然。還有很多我仍不知道的潛質,我就像是走在這條探索無盡可能性的旅程中。
Q:你是如何發現這種半透明纖維且將其應用到你的作品中的?這些媒材是如何收集的?是否容易獲得?
楠本:我一直很看重作品的層次,作品也總與層次有關。我的金屬製品是互動的,觀眾可以打開金屬的表層,看看裡面藏著什麼。但是當我開始使用半透明纖維時,我很驚喜,因為它可以達到我過去在金屬上沒有實現的。在為纖維打造層次時,我可以營造出奇異而微妙的氛圍。我去到哪都一直到處尋找材料,我在二手商店、跳蚤市場、織品店等地找到許多有趣的媒材,我也會在網路上購買。其實這些媒材很好找到,但找到正好相同的媒材卻很難。
Q:這些媒材的特色、優缺點有哪些?在工作過程中媒材的哪些細節是必須要注意的?是否能提供一些案例?
楠本:這些媒材的優點是有很多不同的顏色、紗和質地,我喜歡它們的輕盈和柔軟,但有時要做比較大型的作品時,這種柔軟反而會變成一種缺點。過程中我必須要特別注意加熱的溫度控制,我用的是熱定型技術(heat-set technique),溫度很關鍵,溫度太高會掉色,太低就達不到我想要的顏色或形狀,所以我必須為材料找出對的溫度。
Q:我們發現你的大部分的纖維作品都很奇幻,和海洋生物有關,你為何要將纖維、奇幻和海洋生物這3個元素融合成一件藝術品?你想傳達什麼訊息?
楠本:有些事情只有這樣的媒材可以達成,我喜歡纖維的半透明和輕盈感,而在顏色和延展性上,他們都有廣大的可能性,可以表達那種空靈、寧靜、難以捉摸、脆弱、微妙和神秘的氛圍。
我喜歡它的模稜兩可,這種要素往往融入我的大部分的作品。我的創作意圖不僅只是模仿自然或自然世界,比較像是以自然為主題,溝通一種感知和感官體驗。我想創造一些單純而美麗的東西,能直接觸及觀眾的靈魂。
Q:除了做成海洋生物,其他作品還有蘑菇、玫瑰和車子。創作物件的選擇你有什麼原則嗎?
楠本:我曾經製作過一條很大的泡泡項鍊,泡泡裡有玫瑰、車子等。每件東西都是有自己的個性的委託作品,做委託的作品時很有趣,因為除非被要求,我可能永遠不會選擇做自行車或玫瑰。我有時會對這些創作成果感到興奮和驚奇。這些過程其實沒有什麼遵循原則,但我反而是在過程中被推著走的,我的創作幾乎是一種半實驗狀態 。在實驗的過程中,有時會有些讓人驚奇的時刻,我會去注意這些意外的發現,抓住那些瞬間片刻,然後從中發展新的創意。常常有很多很棒的點子會來到我身邊,但想像和實際創作是完全不同的經驗,我在創作過程中也有很多新的發現,那些都是我事前沒想過的。
每次我開始做一件東西時,它總是會為我開啟另一扇門,引導我走向一個新的方向、展現新的可能。我感到那些可能性是無限的,想法也持續擴展。我已經得到太多新的想法,多到我說不定這輩子都無法做完。
Q:有蠻多喜歡你的作品的人在網路上替它們取名叫做「塑膠藝術」你認可這樣的形容嗎?如果你需要闡述你的纖維織品創作,你會怎麼替它命名?
楠本:我會使用一些人造纖維,但我也用棉花、絲綢,和種子這類的天然素材,所以我更偏好人們叫它「纖維藝術」。如果只叫作塑膠藝術,會有些侷限了我的創作。
Q:在你過去曾在東京和舊金山修習藝術學位,現在則居住在美國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這些地方為你帶來了什麼創作養分?
楠本:我在青少年時期就渴望成為一個專業的創作者,高中在日本時就主修藝術,學校提供很多元的工作室的課程和文史研究。也包括縫紉課程,那是我在纖維織品創作中得到樂趣的一項根源。為了要錄取藝術大學,我在高中課程以外還去上了非常嚴苛的大學預備課程,所以我是高度密集且專注的學習,但也因學科的研讀通過考驗。在藝術大學期間,我接受了繪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多種藝術的全方位教育,畢業後不久便移居美國繼續深造,最終才定居於此。
在日本成長、美國生活了 30 年,讓我同時接觸了西方和日本美學,加強了我的好奇心,也擴大了我的視野。我很欣賞所有的藝術形式,不論建築、平面設計或雕塑,我將它們視為相同的東西,對我而言,這些型態是沒有分界的。
是那些紮實的學習背景加強了我廣闊而深刻的視野,使我對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有了認知和理解。我的心態非常彈性但懷抱專業,我的創意也不受任何規則限制!
訪問:良月 | Revised:Nana
圖片提供:Mariko Kusumoto
官方網站:https://www.marikokusumoto.com/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商店會員
追蹤瘋設計臉書,美學素養立刻 Level Up!
延伸閱讀|來自日本的場域實驗家 —— 東京奧運建築師模型、裝置、文件特展《場域・啟發 — 隈研吾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