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江大土、廣闊無邊的環境中,連建築都要對大地之母敬畏三分。如何在廣褒的土地上,建造出與自然浩瀚感相平衡並優雅的建築,是「在水美術館」設計團隊——石上純也建築設計事務所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線性美術館選址中國山東,高出人造湖面約 1 公里、同樣也約 1 公里長的帶狀起伏建築,彷彿仰漂於大海之上,從湖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波浪般的起伏經精密計算,輕輕地接觸水面。藝術館的開口讓水流經地面,最大程度地融合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該地區以藝術加乘旅遊的模式,推動文化旅遊和現代農業,進而實現了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和城鄉的融合。建築項目設有展覽空間、遊客體驗和購物中心,遊客可細膩欣賞風景、展覽藝術,浸潤在人們與之互動的光影漣漪中,行走於此,如同行走在水一端。
建築與自然景觀的對話|石上純也建築哲學
日本建築師以其獨特的建築哲學,在 20,220 平方公尺的總佔地上,展現出對自然與建築融合的深刻洞察,與和諧共處之道的探索野心。他認為,美術館不僅是表象建築風景,更是一種與自然環境共生的藝術品、一種觀點,讓人在吐納間感受到時空的流動。
沿著立面,一排排柱子從湖中生長,支撐著雕塑般的窗帶狀屋頂,柱子之間嵌入的玻璃,隨著季節的變化開啟或閉合。這些柱子規律重複,為水面定義了一個新的張力表面,也為其設定一個新的行走邊界。
柱子間的玻璃,當天氣足夠宜人時,玻璃面板可以在某些部分打開,讓微風徐徐吹進空間。同時,水下玻璃部分具有間隙,可以自然地將水引導到內部。
走進空間,觀者會發現廣闊的展覽場地,逐漸地演變成更窄的帶狀空間,周圍環繞著大片水域。水面的閃爍,讓遊客每次行經此地,都是截然不同的獨特體驗,一場心靈與大地、與藝術的對話。
在溫暖的日子裡,湖水的漣漪從打開的孔中有節奏地傳遞到美術館建築群。
冬天,當湖面結冰時,冰下的液體會透過玻璃底部的縫隙流入聚集,等待春天的到來。建築師分享,他的閘門控制,使水位在所有季節皆能持平,設計確保了建築全年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除了充滿水的設計外,在水藝術博物館還同時扮演著一塊單色畫布——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映周圍自然和湖泊的色調、紋理。
夏天,建築強調山的綠色色調;到了冬天則回歸柔和大地棕色,而為了創造這樣的效果,博物館體從混凝土和石頭的灰度組合色票,極簡設計,沒有任何雜質地襯托自然美景。
當有霧的早晨出現時,薄霧往往會籠罩博物館,使其輕輕消失;另一方面,下雨天會讓水滴濺到湖面上,產生漣漪,在水面上產生迴響。簡單的背景沿著屋頂景觀呈現出更具活力的形式,屋頂上零星地反射著陽光,將遊客籠罩在一片柔和的光芒中。
Via|石上純也建築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