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自拍打卡新地標,一日文藝風從這裡開始

0921-03

新富町文化市場位於龍山寺周邊緊鄰剝皮寮,於2017年重新開幕,是目前網路社群裡新竄起的熱門打卡景點。

 

自拍打卡

新富市場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是商業地攤聚集的市集,日治政府選定於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現址,改建成樓房形式將市場移地入內,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成為公有市場統一管理。之後和台灣人民一起度過戰火猛烈的二戰,經歷經濟繁榮與蕭條,在2013年以4級古蹟之姿更名為「新富町文化市場」重新展現在大眾面前。

自拍打卡

整修前/圖 jutfoundation.org.tw

自拍打卡

整修後/圖 jutfoundation.org.tw

現今台北擁有相同功能且保留完善的大樓就是-西門紅樓,比新富町文化市場還早20年。

早前日治政府規劃室內市場特別注重乾淨衛生,特別在市場本體門口設置製冰室,擁有獨立的空間外出入口,以確保生食保溫用的冰塊不會被汙染。

看得到製冰屋的過程

 

新富市場興建時基地約506坪、建物約199坪,從市場本體加上外圍廣場共有一百多個攤位。馬蹄形的市場主建物平屋頂由鋼筋混凝土樑支撐,牆體為加強磚造,外牆以洗石子做出洗鍊的水平飾線,每一個入口處上方都設有雨庇,屋頂以混凝土澆製,並以鋼筋混凝土樑支撐。

而馬蹄形建築在全台公設市場中相當罕見,也成為網友爭相拍照的地點。雖然不知馬蹄形的建築概念從何而來,但近期的設計師們推測此作法,不只創造了三個出入口的流暢購物動線,還能建構一個獨特的中央天井,解決了空氣不流通的問題。

圖 汪德範攝影

整面牆高低不一的氣窗,搭配天井和通風孔,確保室內空氣流動避免產生市場特有的魚肉腥味。地板則做了高低設計,走路的時候沒有感覺到明顯的高低,事實上走道中間略為攏起往兩旁略帶弧度的傾斜,當攤販潑水或下雨地板潮濕時,水便會往走到兩邊低處流動,並順暢的流入排水系統,確保市場內部的乾爽潔淨。

保留下來的天井通風口

保留下來的天井通風口

新富町文化市場現任的經營團隊-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的Wayne表示,他們善用了身為建築專業的優勢,不但復原新富町文化市場,還做了一些的調整。

日治時代至今保留的兩座傳統攤台

以不破壞原牆面與地板的前提下,經營團隊先使用薄木板和防水防油建材做地板再灌上水泥地坪,不只可以保護原始的磨石子地板也讓展間遊客更輕鬆移動;而牆面則是用透明的塑膠版和木板互為卡榫的方式靠在原本的石泥牆上,兼具保護和隔音效果。

受到保護的地板

做了保護和隔音加工的牆面

2012年新富町文化市場正在重整的時候,還有部分攤位尚未遷移,因此都集中在這裡。經營團隊規劃了拆除前的袖珍屋,以還原當時的情境。

上圖為袖珍模型,下圖為現在改建後的空間,舊新對照看,頗有一番風味

這裡規劃了通透的半間廚房(圖片右邊),就是為了讓外圍的新富市場可以和新富町文化市場做結合。透過三水街兩個市場自治會的協助開啟烹飪課程,共同邀請攤位主人和民眾一起逛傳統市場,從挑菜、買食材到如何烹飪,都可以藉由這個廚房完成。這些體驗讓大眾重新了解傳統市場的乾淨衛生,讓攤位主人可以將這些生命的文化傳承給大眾。

重新規劃的新富町文化市場除了保留本館外,還將當時的管理員辦公室與宿舍也保留下來,重新整理成新的自拍打卡場所。
日本人公領域和私領域分很開,前面偏洋式的建築是管理員辦公室,搭配如售票口般的窗戶,讓攤位主人可以從此處與管理員溝通;後半完全日式建築是管理員宿舍,還包含簷廊和庭院用圍牆將宿舍和市場隔開。

前面的洋式辦公空間

後方包含簷廊的日式宿舍空間

 

管理員辦公室內發現的保險箱,由於鑰匙遺失暫時無法開啟

為了能讓新富町文化市場真正發揮影響力,並協助到整個區域的提升。市場內容規劃了手機QRcode語音導覽,由攤商錄製原汁原音為大家介紹;還有豆知識牆讓民眾提問由攤商解答,做到隱形推廣的能力。

 

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耕耘在地藝文生命力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