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圈凳」登米蘭設計展|「做自己」的設計——無氏製作吳孝儒專訪

jpeg-optimizer_01「無氏製作 PiliWu-Design」創辦人——吳孝儒。(圖片提供/無氏製作)

當一個不服輸的文化轉譯者

「凳子」是 Pili 吳孝儒的初心,他最初以「圈凳」在米蘭設計展闖出名堂,「我很多創意來自於生活的借鏡。」大學時代,吳孝儒就自認是異類,成績普通,也不常獲獎。他解釋說,工業設計的分工很細,例如設計一輛汽車,有人負責儀表版,有人設計燈光,少數人負責外觀設計。

儘管台灣科技業發達,他對設計電子產品,卻沒那麼多想像,「我對生活的感受比較多。」2008 年大學畢業後,他做了一個另類的選擇,沒有出國深造,而是留在台灣,做台灣才有的設計,「簡單來說,就是不想服輸,我們做設計似乎總是 follow 別人,為什麼我們不能做自己?為什麼不能設計本地獨有的題目呢?」

在歷史和日常的斷裂中 做「圈凳」揚名海外

於是,吳孝儒大學畢業就創業,創立「吳氏設計有限公司」,並攻讀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彼時剛好趕上文創在台灣興起的浪潮,他積極參展獲得許多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一股尊重並理解自己來自何方的思潮油然而生,而「凳子」對他來說是草根的象徵,也是他的初心。

吳孝儒解釋道,工業設計自古以來,若從事家具設計、喜歡生活風格,最終的夢想就是設計一張椅子,「如果你能設計出一張名椅,那就是一個 Title!台灣有沒有設計師名椅?沒有,那我就來做一張來自台灣的椅子。」

吳孝儒憑藉設計作品「圈凳」在米蘭設計展受到注目。(圖片提供/無氏製作)

吳孝儒說,工業設計中的小物件、小東西,都代表時代的訊息與記號。例如,從宋、明、清時期的茶具、碗具等器皿中,就能夠看出當時的流行趨勢及生活風格。

然而,作為在台灣長大的人,他卻感受到生活和歷史之間的斷層,「我的日常生活中最多的是板凳,但我想去的米蘭或西方世界,所有人都認為我們在家裡坐的是圈椅。」於是,作品「圈凳」誕生了,它上半是明式圈椅、下半是夜市板凳,充滿矛盾與新意。

「圈凳」結合了常見的塑膠板凳和圈椅的元素,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設計風格。圖片提供/無氏製作

「圈凳」開啟了吳孝儒的旅程。他帶著「圈凳」參加米蘭設計展,不僅獲獎還受到國外媒體報導,累積了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回到台灣後,廠商們依然不認識他,他繼續撰寫計劃案、參展拿補助,同時接案工作。

2013 年研究所畢業後,他去當兵,這是他另一個轉捩點。對他來說,「生存」更為重要,要生存就需要養活他人,要養活他人就需要賺錢。「我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對大家負責。」於是,隨著公司業務的擴展,他開始招兵買馬,招聘不同專業的人才,並將「吳氏設計有限公司」更名為「無氏製作」。「我不再只代表自己,而是以團隊思維為核心。」

用策展說在地的故事 小北百貨、手搖飲都是題材

「我一直想撈的是一些時代共感。無氏製作一直致力於『雅俗共賞、文化有感』這件事,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在2017年的文化博覽會上,無氏製作推出了「粉紅小北」,小北百貨是台灣本地發跡的商場,塑料是商場中很常見的材質,而紅色也是很常見的顏色,光是紅色就有幾百種變化,這次展覽的英文名稱是 Local Pink,這是一份庶民的粉紅美學報告,也是無氏製作的座右銘「型隨在地(Form Follow Story)」的一次具體展現。

街頭上常見的小北百貨,展現了庶民的粉紅美學。(圖片提供/無氏製作)

2019 年的「吸茶展 Suck My Culture」,延續了吳孝儒對器物沿革的興趣,並對台灣特產「手搖茶」拋出問題:「未來的故宮會不會收藏玻璃吸管?如果唐代的陸羽搭乘時光機來到現代,看到台灣的手搖茶,會怎麼把它寫進《茶經》?」

正統的喝茶方式中,產地和餐桌的對應明確,但一杯手搖茶可能有奶蓋、珍珠和養樂多,還有不同產地的混茶拼配,吸茶展就搭配實體活動,訪問了多家手搖茶品牌,並跨界與 IF OFFICE 創辦人暨創意總監馮宇、創作歌手 9m88 漫談探究「混搭」的邏輯,一起建構手搖茶的論述,也聽到推廣茶藝者的心聲。

眾聲喧嘩的「喧鬧感」,對吳孝儒來說,就是台灣能製作珍珠奶茶的原因,「大家都說我們很多展覽愛做『考究』但我覺得『考現』也很重要,因為歷史是歷史,我們需要定義現在和當代。」

2019「吸茶展 Suck My Culture」展現了吳孝儒設計團隊對台灣手搖飲料文化脈絡的深入探索。圖片提供/無氏製作

台灣一直都這樣,不是非黑即白,我們需要學習在矛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沒有好壞之分,「對我來說,許多創作都源自這種矛盾。我們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但同時又要做自己,這樣一來,在台灣便會出現許多不同的可能性,我們可以百家爭鳴,這也是論述在台灣有趣的地方。」

設計不應分政治傾向 「台東慢波電台」串連地方需求及縣政

吳孝儒提到,近年來,許多政府機關、地方政府都與設計團隊合作,他曾有朋友「逆風」提問:「設計要分不同政治傾向嗎?如果今天是和你不同政治傾向的執政者,決定國慶主視覺,找你做設計,你要不要接?如果大家都拒絕,那會是設計師的問題還是執政者的問題?」吳孝儒認為提問有理,當涉及國家層級或庶民美學時,就不見得與政治傾向有關。此外,吳孝儒也希望理解系統和體制的運作邏輯。

微捲髮和帽子是吳孝儒的正字標記,Q版頭像也展現了個人獨特風格。(圖片提供/無氏製作)

這些年來,無氏製作的服務對象涵蓋全台。雖然有些策展很成功,但並沒有在當地落地生根、發揚光大,「我覺得空虛感很大,斷裂感很強。」帶著這樣的心情,2019年,團隊接受台東設計中心的邀請,決定一反常態到台東蹲點,提出「台東慢波電台」,並提出 PPPP 計畫,「4 個 P 就是 Problem(吸收公眾意見)、Podcast(呈現並傳遞公眾聲音)、Plan(產出未來計畫、政策)、Project(用設計回應在地議題)等四個階段。」

「台東慢波電台」第一季邀請到定居台東的歌手舒米恩。(圖片提供/無氏製作)

吳孝儒回憶,當時正好遇上 Covid 19 疫情,「台東太狹長了,但是聲音卻能穿透空間。」節目找來兩位主持人,一位是移居台東的媽媽 Rita,另一位是返鄉的部落青年 Sam。節目第一年,受訪者大多是在台東定居生活的市井小民和各種職業的意見領袖。節目收集了地方的聲音,涵蓋移居家庭、創業困境、部落維護、性別友善等各種議題無所不包,「台東就是人很特殊,這些人有一些想法,可以被論述到策略和縣政裡的,人數足夠多時,或許有一天可以對政府說,他們認為這個區域需要什麼。如果政府能了解到這些資訊, 也許就更有改變的機會。」台東熱氣球的品牌再造,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給新一代設計師的話 要有觀點、不害怕批評

這是一段政府協作、地方合作的成功經驗。如今,各地的「設計中心」遍地開花,但吳孝儒認為,台東設計中心的經驗,無法完全被拷貝,例如,台東組織相對扁平,人員沒那麼多,彼此好溝通,很快就可以跨部門協商;但在較大的縣市,這種協作就困難得多。

最近,吳孝儒與新北市政府合作,試圖翻轉「街頭文化藝術節」的官方色彩。在府中15開辦了第一屆「新北街頭學校」,活動包括戶外派對、室內展覽及各種活動,還邀請多位DJ授課。參與者可以根據課表選課,來認識街頭文化,「我們想把街頭的論述,做一些有趣的轉譯。我們還是有點不服輸啊!台灣的人文思維是很有趣的,如何從我們轉譯的邏輯,讓大家重新發現台灣某些有趣的地方。」

由「無氏製作」發想策劃的「2024 新北街頭學校 School Of The Street」免費招生中。(圖片提供/無氏製作)

如今,五年就算是一代,而 Pili 並不服老,他曾到大學任教,也是想了解年輕人的想法。談到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吳孝儒分享了最近擔任「2024 金點新秀設計獎(新一代設計展)」評審委員的觀察,「我覺得學生可以再有趣一點,或是再大膽一點、再敢一點。」

今年,他在「社會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將票投給了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團隊的作品「陳水宏」,一位 AI 虛擬總統參選人。「陳水宏」關心青年議題,還在台南辦造勢活動,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六十多歲阿伯。這些創意讓吳孝儒非常欣賞:「他們用最當代的技術,呈現最當代的時事,做出他們也覺得很好玩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感覺得到設計團隊也很喜歡他。」

「2024金點新秀設計獎(新一代設計展)」社會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作品「陳水宏」。

吳孝儒認為,學生應該放寬心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強調,「陳水宏是 AI,關注的是年輕人所在意的議題。我認為年輕人選擇年輕人在乎的議題去關注就好了。」他相信未來學生團隊可能會成為一個多功能的小編組合,有人負責形象、有人設計圖像、有人執行企劃,這樣的組合可能會是未來媒體的一種形式,「它可能會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報導者!我覺得非常有趣,很有未來性,我想,這就是新一代。」

撰文/許容榕
提供/台北文創

延伸閱讀|音樂修仙,被音樂耽誤的小說家——柯智豪,遊走時空,無極限轉生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