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跨越世代與國界 台東工藝與泰國工藝文化交流

林戎依作品照片-5

台東工藝逐漸跨越世代與國界,激發更多創意與活力。今年,台東縣政府文化處舉辦「2017 國際文化工藝、設計交流計畫」,邀請當地兩位年輕原住民工藝師林戎依(Alomei)與林揚婷(Panay)前往泰國,透過駐村方式交流,學習工坊技藝與體驗異地文化。

台東工藝

由左至右,依序為林揚婷、Rudee Tancharoen與林戎依。圖/邱家琳攝。

為了融入在地社群,由曼谷設計師Rudee Tancharoen帶領林戎依與林揚婷前往泰國東北部的烏汶(Ubon Ratchathani),在保存千餘年金屬鑄造技術的村落Ban Pa Ao駐點學習,展開為期一周的傳統鑄造黃銅(ancient brass casting)的工藝之旅。

在這七天中,林戎依與林揚婷大膽嘗試複合媒材,融合傳統鑄造黃銅技術與自身設計內涵,創造全新型態的工藝作品。此次駐村過程與成果作品,也於10月22日至31日在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展出,為台東與泰國工藝文化交流寫下新篇章。

「2017 國際文化工藝、設計交流計畫」在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展出。圖/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林戎依《不一樣的生活,一樣的延續》

來自成功小馬部落、有阿美族血統的林戎依,從大學時期開始接觸樹皮布製作技術,並透過植物染,讓樹皮布作品增添自然豐富的色彩。在駐村學習的過程中,她結合樹皮布與黃銅兩種元素創作,表達Ban Pa Ao與台東生活雖然有所不同,卻一樣傳承文化工藝的精神。

林戎依《不一樣的生活,一樣的延續》。圖/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我選擇放空自己,直接去感受當地的生活,再來進行創作。」林戎依表示,來到Ban Pa Ao後,她非常感動,並想起小時候在部落的時光、人與人情感密切的關係,以及自然而然地將工藝應用在生活,像漁網、陶器或竹編的盤子等物品。

林戎依在Ban Pa Ao的創作過程。圖/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阿美族傳統工藝,樹皮布製作技術。圖/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她以此為靈感,逐漸發展出新的創作。《不一樣的生活,一樣的延續》具有兩種材質,一邊為銅,一邊為樹皮布,如枯葉般的造型象徵家鄉小馬部落隨著時代演進,生活方式逐漸改變,許多文化記憶如同葉子逐漸凋零,但仍有人願意延續傳統工藝與文化,希望留下祖輩的美好智慧。

台東工藝師林戎依。圖/邱家琳攝。

林揚婷《紮根》

同樣有阿美族血統的林揚婷,出身馬蘭部落,從高中時期接觸木雕、琉璃珠、編織等工藝技法,目前多運用漂流木搭配活潑的色彩,創作各式家飾品。在抵達Ban Pa Ao前,她從家鄉帶來各種貝殼與石頭,希望能在這次的駐村創作中,大膽實驗各種媒材,並連結台東與泰國的工藝文化。

林揚婷《紮根》。圖/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林揚婷透過傳統鑄造黃銅技術,以線條狀的銅線纏繞,將石頭相互串聯成半球形、類似海膽的造型,暗示作品從傳統工藝獲取養分,就像海洋孕育新生的胚胎。同時,也呈現台東與泰國的工藝相互交融、無限綿延擴散,讓文化的根紮的更深。

林揚婷在Ban Pa Ao的創作過程。圖/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林揚婷在Ban Pa Ao的創作過程。圖/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在阿美族的生活中,最息息相關的就是海洋與食物。」林揚婷表示,《紮根》的靈感來自海膽,銅線代表海洋,石頭則象徵南島語系26個族群,而鑄銅的金黃色也是泰皇的代表色,表達泰皇給予人民的影響,所有人都串聯在一起。

台東工藝師林揚婷。圖/邱家琳攝。

林戎依與林揚婷 大膽嘗試新媒材

鑄銅,對泰國許多年輕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古老技藝。在Ban Pa Ao,經常以隨手可得的資源當作原料,像在混合牛糞、稻殼、稻穗與白蟻窩成分的陶土,纏繞黃銅線條,再覆蓋一層陶土燒製。

針對林戎依與林揚婷學習鑄銅技術的過程,曼谷設計師Rudee Tancharoen說明,鑄銅創作的每個步驟都像在冒險,如果覆蓋太用力,很可能會被壓扁,或是在燒製過程中損毀。

曼谷設計師Rudee Tancharoen。圖/邱家琳攝。

「她們兩位的心胸相當開放,不像一般的學生不願意冒險,總是走安全的道路。」曼谷設計師Rudee Tancharoen表示,她們也積極嘗試結合不同材質,或以不同的方式去創作,如果有更多的學習時間,作品肯定會更精緻與美好。

臺東工藝師、曼谷設計師與TCDC總監合影。圖/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延伸閱讀:在曼谷國際禮品家飾展 感受台東工藝美學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