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情感」是最珍貴的收藏 ──專訪珠寶設計師林曉同

IMG_0059

文/策展人陳欣婷Tiffany

關於玉的記憶,林曉同回想,剛出生時保平安的玉珮用條紅繩子串著,始終掛在脖子上,牙牙學語、第一次學走路、在無數次摔倒終於學會騎腳踏車的那一刻……玉珮彷彿就是身體延伸出來的一部份,與男孩沒有一刻分離。

珠寶設計師林曉同。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林曉同與玉珮告別的經歷,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上國中就覺得玉珮變得好俗,和同學格格不入,所以我就不戴了。」從出生陪伴至今的玉珮,細繩上殘留的乳香,卻成了乳臭未乾。少年急欲長大,渴望掙脫綁縛的紅繩,也像是掙脫傳統與家庭的開始。林曉同的爺爺是中學校長,來自書香世家,他卻背離家族期望,聯考時,林曉同沒報考省立高中,而選擇去讀復興美工,讓想像力在藝術的世界裡徹底鬆綁,他說:「作業多到爆,熬夜是常態,那是辛苦也開心的三年,感謝父母肯放手讓我去飛。」

在珠寶設計的領域中,林曉同陰柔的名字,時常讓人誤認他是女性。初見本人,林曉同留著粗曠的中長髮,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他騎著一台老哈雷,請不要意外,「只有老哈雷可以調引擎轉速,我很喜歡自己動手修東西。」解放、不羈與自由,在林曉同的身上展露無遺。

解放、不羈與自由,騎在哈雷上的飆風中年,卻回頭選擇「玉」作為他創作的主要材質。玉是他曾經想要逃開的傳統,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在先秦時代的君子就懂得佩玉,溫潤蘊藉,那是德行的象徵。

桃園機場展出照片,「玉熊」系列的設計圖。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玉石採來,匠人刻雕出龍鳳福祿壽等吉祥圖騰,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玉器是老爺爺老奶奶八十歲大壽才會拿出來配戴的「古董」,宴席過後就被鎖進保險箱裡。

「我不希望我的作品,被鎖在冷冰冰的金庫裡,那會扼殺了寶石的靈魂,我彷彿聽到它們在哭泣。」

林曉同為了創作「隨玉而安」系列作品,花了很多時間泡在故宮,研究歷朝代玉石的脈絡,他發覺以前的玉器都有其日常功能性,然而現在玉的配件,卻只能鎖進保險箱,帶不出生活的態度和質感。他覺得尤為可惜的是年輕人完全不戴玉,「珍珠能代表日本的民族性,而在華人,玉最能表現含蓄不外露的情感,然而玉的涵義卻停留在某個年代,沒有再進步了,與生活脫節得厲害。」

2013榮獲經濟部專利局國家發明創作獎,林曉同為國內唯一獲此殊榮的珠寶設計師。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到底能賦予玉怎麼樣的一種新語言?一種與年輕世代、華人社會重新連結的全新符號?

當叛逆少年來到中年創業階段,林曉同每天加班,很晚才回到家,只在睡前時刻能陪伴五歲兒子,疲憊的父親隨手抽出一本床邊的故事書,唸給兒子聽。

「抽到《青鳥》,故事說的是一對姊弟追求幸福的旅程,說完故事,兒子抬頭看我:『爸爸,什麼是幸福?』我的情感被觸動,但大人的語彙在這個時刻卻是詞窮,華人的父親都不太會表達……我不知怎麼跟他說,幸福其實就是:睡前跟他講故事的當下、這短暫的五分鐘。」

乘載幸福的短暫五分鐘,稍縱即逝,如何能讓它停留下來?

在台北101展出的照片,林曉同的設計草圖。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兒子抬眼望向他的稚氣眼神,父親回望的方式是,將說不出口的內心觸動,轉化成具體的創作能量,「『青鳥』是我的系列作品中幸福使者的象徵,它不代表西方,也不代表東方。」

沒有一隻青鳥與另一隻是一模一樣的,隨著玉石的色澤或紫灰或碧綠,也隨著玉石大小或圓潤或纖巧。青鳥們或停駐在戒環上,或在大大圓形的耳環上盪起鞦韆,或者只比米粒稍大一點,貼在耳垂上,彷彿會對主人呢喃著悄悄話。

「牠可以停駐在任何場域,就像個陪伴者、守護使者。如果是個胸針,牠就能別在心口上,那是人情感之所繫,記憶最重要的地方。」

林曉同以童話故事《青鳥》為靈感的設計作品。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青鳥」在設計完成為產品的那一刻,故事還沒說完。林曉同以設計上的簡約、留白,為每一個即將與青鳥相遇的主人留存「表情」的空間:「牠的身體有玉石的圓潤,卻沒有任何表情,我原本可以點上兩顆紅寶石當成牠的眼睛,可以雕出牠的鳥喙、翅膀,但我寧願都不要。不雕上任何表情,並非真的沒有表情,青鳥的情緒是配戴者賦予給牠的。配戴者如果心情不好時,牠就像是靜靜地待在身邊,安靜不喧鬧地陪伴。」

我問林曉同,點上兩顆紅寶石當眼睛,不是比較符合市場銷售的運作邏輯嗎?他這麼答:「我希望珠寶可以回歸到『紀念』,這已經慢慢被市場商品化所遺棄的意涵。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覺『情感』是最珍貴的收藏。珠寶設計本來就要求美感,但設計到『剛好』為止很難拿捏,能否不要做太多的包裝?我寧願保留青鳥最純粹的原貌,不加紅寶石,讓收藏者去填入他們各自的情感記憶。」

青鳥的靈秀正符應了玉石的通透,3D雕塑的立體造型更帶來時髦感,林曉同設計的青鳥,從被禁錮的保險箱裡飛了出來,飛到年輕人的身上,包括林曉同20歲的女兒。講起女兒,父親眼底就滿是溫柔,女兒17歲獨自赴美求學,陪伴她孤身上路的,是一隻微型青鳥。

「她不愛戴東西,手錶她都不戴,但微型青鳥她每天都戴著,像是把爸爸的祝福帶在身邊。同學會好奇她的配戴,他們覺得玉很東方,但都懂得童話故事青鳥追求幸福的意涵。另一方面,同學都覺得微型青鳥很像我女兒,一個靈氣的小女孩。」

林曉同「鞦韆上的青鳥」。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幾年前女兒出國讀書,機場送行的那一幕,觸發了林曉同暨「青鳥」之後的「玉熊」創想。

「女兒自己到紐約讀書,我原本以為她很堅強,直到機場送行時,我常出差,以前在機場都是個看戲的人,到了海關,那一條線她卻跨不過去,趴在我的肩膀上哭泣。」

那一刻林曉同有強烈的不捨,但華人父親的情感還是壓抑,他忍住讓女兒走遠。送行回家後,落寞的父親走到女兒空蕩的房間,「女兒是個念舊的人,東西都捨不得丟,收拾得很整齊,打開抽屜,她喜歡的飛天小女警文具,排列得很整齊。」

睹物思人,林曉同看到女兒床頭的泰迪熊,猶然是從小抱到大的那一個,也被惜物的女兒保存得很好,如今還靜靜地守候在床頭,彷彿親愛的小主人,今晚還會歸來抱著牠睡。

泰迪熊是林曉同與女兒之間的珍貴回憶。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林曉同思念女兒的方式,是畫出玉熊的各種姿態,好回溯女兒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他第一個畫的是趴睡的玉熊,很像一個慵懶愛跟父親撒嬌的小女孩,「這個作品也讓賈永婕想到她和父親的情感,賈永婕的父親是外交官,每次出差回來都會帶一個Teddy Bear給她。」

踢足球的玉熊,是女兒小時候第一次踢球的樣態;握著汽球彷彿就要飛走的玉熊,除了是商品,林曉同也做成墜子讓女兒配戴,「她在紐約求學,像是要抓住希望展翅高飛。」但同時,汽球熊的作品,也勾勒出另一個收藏者的情感記憶,「我在蘇州演講時,當地有個收藏者跟我分享,他的父親是法官,平時對待他很嚴厲,只有帶他去遊樂園玩的時候,會買一束汽球給他拿著,那是父親少數柔軟的時刻。」

踢足球的玉熊,是林曉同女兒小時候第一次踢球的樣態。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無論「青鳥」還是「玉熊」,從平面的設計畫稿,到立體成形,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挑戰玉石工業的傳統。一隻1.5公分的青鳥,要用3公分的玉石雕刻出來,玉熊更難,一隻2.5公分的玉熊,則是需要6公分的玉石。大量捨棄剔除掉的其餘部分,徹底違反玉石工業中,3公分的材料就做3公分的物件,物盡其用的觀念。

玉是稀有的材質,玉鐲子是最被市場需要的產品,一塊玉石先以取玉鐲為優先,取完後剩下的鐲心也不能浪費,會依其石紋脈絡雕龍刻鳳,拿來做其他的作品。玉石的市場量產法則,對林曉同並不陌生,復興美工畢業後,香港老師帶他入行,香港珠寶市場講求快速製造與量產,傳統玉石設計有個不需太多思考的套路,「那些花草勾勒、牽絲勾纏我都會,但我不太喜歡一再重複。」

玉石設計立體成形的過程。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林曉同也幫世界大牌DeBeers做過市場推廣,一整套市場上行銷、創意、營運的模式,他都非常熟悉,然而再怎麼樣力爭上游,這些畢竟都不是台灣的品牌。林曉同感慨國外的珠寶大廠牌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台灣不能老是做代工,17年前,林曉同以自己的名字創業,並且在台灣成立自己的工坊。

工坊裡固定有7到10位工藝師傅,從前在代工的環境中,師傅被當作工人使喚,並不被尊重,「工作環境髒亂,抽菸喝酒檳榔都來,比較像是在工廠做黑手的。」

獲得新式樣專利的「青鳥」、「玉熊」都不是能輕而易舉、大量製造的設計,完成作品的高難度,考驗著林曉同和工藝師傅的默契:「我和師傅的相處方式,是讓他們知道,我很尊重他們,我接受媒體採訪時會帶他們一起去,讓他們覺得自己是重要、有價值的。」

林曉同「玉熊」系列。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林曉同特別為工坊裡的師傅製作一段影片,影片中沒有任何的旁白或品牌介紹,只有師傅專心一志地拿著一把挫刀,耐心地修磨,設計師隱身幕後,將師傅推到台前,成了主角,工作入神時,匠人的周圍彷彿有一圈光暈。

林曉同說:「師傅常講『一把銼刀十年功』,一把銼刀可以挫、修、磨,將工藝展現得淋漓盡致,十年功力的時間投入,這樣的生命難道不值得尊敬嗎?你覺得那只是一把鉗子,只是笨重的鐵器,但它被工藝師操作起來的時候,行雲流水,好像有魔法一樣,反覆敲打錘鍊,在我耳裡是最美的聲音。」

一把銼刀十年功。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林曉同的創意巧思,非得有自己的工坊,有這些不善言詞的幕後英雄幫忙他,才得以落實。在工坊精進技藝的支持下,林曉同的創新能有完全的揮灑空間,得到經濟部專利局的國家發明創作獎。領獎時林曉同身旁都是生技醫療科學界的專家,他說有個醫生好奇地問他一個問題:「請問你設計的戒指有什麼特別?是能量心跳嗎?」林曉同爽朗地大笑,他對我調皮地眨眨眼:「以後真的可以考慮喔!」

林曉同有多項作品獲得新式樣專利,其中的「心坎鑲」,又是林曉同的創意設計與工坊精湛功夫的結合。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坊間流行一克拉鑲起來像兩克拉、三克拉,數大就是美。林曉同的心坎鑲卻不講究大小,而是讓其遮蔽越少,受光越多,直接呈現鑽石360度各個切割面的美好琢磨,這很考驗工藝面的實作。

「心坎鑲其實用了雕塑的概念,寶石彷彿懸浮在這空間維度,沒有底托,而是靠上面三爪抓住寶石,每一點與寶石只有0.01釐米的接觸,靠金屬張力鑲嵌住。」

林曉同「心坎鑲」。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上面是工匠技藝方面的說明,底下我們來聽設計師對「心坎鑲」情感面的詮釋:「師傅鑲下去的瞬間,會有『喀』清脆一聲,像是有情人一瞬間心靈觸動的聲音、默契,就是那句話:Yes I Do!」

最初父母取名「曉同」,彷彿也『喀』地清脆一聲,為設計師安上了「曉同/小童」的赤子之心。林曉同在創業15周年時,曾創作過一個作品就叫做「曉」,那是一款頸圈套鍊,表現著日出破曉,小草沾著露水,向上延伸、引頸期盼的樣態。

「曉」的字義是破曉綻放,也有“明白”瞭解之意,被運用在品牌形象的字型上,又有八顆星芒的模樣,15周年時,林曉同讓品牌成功地跨足海外,「曉的字型,我把它設計成八芒星,就像燦爛無邊的星空,而我始終是那個在左營眷村長大,時常趴在綠色窗格上,仰望星河,愛幻想的小男孩。」

男孩仰望星空,驚嘆世界何其浩瀚,而年幼的他只能棲身於蟲鳴唧唧的鄉間,好奇地張望。小男孩不知道,他的想像力就像一隻青鳥,也像拉著汽球升空的小熊,將來會帶著他穿越山脈,跨過海洋,走遍世界,來到遠方。

林曉同「曉」。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策展人陳欣婷Tiffany資歷:

英國倫敦大學博物館學不良博士生,倫敦大學&台北市立大學雙碩士。
現任:英國ST ARTE策展藝術公司(亞洲區總經理)/ 你好我好《待用課程》公司總經理/ 國王十字藝術社(創辦人)
曾任:台北101尊榮俱樂部(策展人)、華陽創投集團(文創投資經理/ 駐點創業家)、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時藝多媒體策展公司(歐洲策展人)、臺北市立大學(藝術行銷與品牌兼任講師)

策展人陳欣婷Tiffany。圖/陳欣婷Tiffany提供。

延伸閱讀:緣生妙有 隨緣自在│吳卿金雕木刻精品展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